• 帮助中心

  • ADADADADAD

    2021年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,初中,生物,知识点,总结

    2021年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[ 中考 ]

    中考 时间:2022-07-24 19:23:00 热度:1℃

    作者:文/会员上传 下载docx

    简介:

    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我们首先要掌握其基本概念,这样才能够深入的去了解,很多同学对于知识记忆不是很擅长,尤其是对于初中生物这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来说,大家面对各式各样的知识点,感受就是一个字,懵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?大家不妨从自己的记忆方式入手

   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,请查阅,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。

    学习效率的高低,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。在学生时代,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。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,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这时候,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(或她)的工作成绩,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。可见,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,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,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。这是小编呕心沥血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,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分享展示一下!!

    初中数学知识点1

    单项式与多项式

    1、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。(数字与字母的积---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)

    2、几个单项式的和,叫做多项式。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,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。

    说明: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,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;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,把单项式、多项式区分开。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,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,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。划分代数式类别时,是从外形来看。

    单项式

    1、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。

    2、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。

    3、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。

    4、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。

    5、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―1。

    6、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,它的系数是它本身。

    7、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。

    8、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,而不能含有加、减等其他运算。

    9、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。

    10、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,应化成假分数。

    11、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―1时,通常省略数字“1”。

    12、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,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。

    多项式

    1、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。

    2、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。

    3、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。

    4、一个多项式有几项,就叫做几项式。

    5、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。

    6、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,但有次数的概念。

    7、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,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。

    整式

    1、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。

    2、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。

    3、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。

    4、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。

    5、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;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。

    初中数学知识点2

    直线、射线、线段

    (1)直线、射线、线段的表示方法

    ①直线: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,如:直线l,或用两个大写字母(直线上的)表示,如直线AB.

    ②射线:是直线的一部分,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,如:射线l;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,端点在前,如:射线OA.注意:用两个字母表示时,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.

    ③线段: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,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,如线段a;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,如:线段AB(或线段BA)。

    (2)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:

    ①点经过直线,说明点在直线上;

    ②点不经过直线,说明点在直线外。

    两点间的距离

    (1)两点间的距离: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。

    (2)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,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,学习此概念时,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“长度”,也就是说,它是一个量,有大小,区别于线段,线段是图形.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.可以说画线段,但不能说画距离。

    正方体

    (1)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,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.

    (2)从实物出发,结合具体的问题,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,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,建立空间观念,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.

    (3)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,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.

    篇四:一元一次方程的解

    定义: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。

   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,等式左右两边相等。

    13、解一元一次方程:

    1.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

    去分母、去括号、移项、合并同类项、系数化为1,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,针对方程的特点,灵活应用,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=a形式转化。

    2.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,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;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,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,就先去括号。

    3.在解类似于“ax+bx=c”的方程时,将方程左边,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(a+b)x=c。

   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=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。

    将ax=b系数化为1时,要准确计算,一弄清求x时,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,尤其a为分数时;二要准确判断符号,a、b同号x为正,a、b异号x为负。

    14、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

    1.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

    (1)探索规律型问题;

    (2)数字问题;

    (3)销售问题(利润=售价﹣进价,利润率=利润进价×100%);

    (4)工程问题(①工作量=人均效率×人数×时间;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,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=工作总量);

    (5)行程问题(路程=速度×时间);

    (6)等值变换问题;

    (7)和,差,倍,分问题;

    (8)分配问题;

    (9)比赛积分问题;

    (10)水流航行问题(顺水速度=静水速度+水流速度;逆水速度=静水速度﹣水流速度).

    2.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:

   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,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,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,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、求解、作答,即设、列、解、答。

   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

    (1)审:仔细审题,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,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.

    (2)设:设未知数(x),根据实际情况,可设直接未知数(问什么设什么),也可设间接未知数.

    (3)列: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.

    (4)解:解方程,求得未知数的值.

    (5)答: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,是否符合题意,完整地写出答句.

    初中数学知识点3

    1 圆、圆心、半径、直径、圆弧、弦、半圆的定义

    2 垂直于弦的直径

    圆是轴对称图形,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;

   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,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;

   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,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。

    3 弧、弦、圆心角

    在同圆或等圆中,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,所对的弦也相等。

    4 圆周角

    在同圆或等圆中,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,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;

    半圆(或直径)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,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。

    5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

    点在圆外

    点在圆上 d=r

    点在圆内 d

    定理: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。

    三角形的外接圆: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,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,叫做三角形的外心。

   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

    相交 d

    相切 d=r

    相离 d>r

    切线的性质定理: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;

    切线的判定定理: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;

    切线长定理: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,它们的切线长相等,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。

    三角形的内切圆: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,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,为三角形的内心。

    7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

    外离 d>R+r

    外切 d=R+r

    相交 R-r

    内切 d=R-r

    内含 d

    8 正多边形和圆

    正多边形的中心:外接圆的圆心

    正多边形的半径:外接圆的半径

   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:没边所对的圆心角

   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:中心到一边的距离

    9 弧长和扇形面积

    弧长

    扇形面积:

    10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

    侧面积:

    全面积

    11 (附加)相交弦定理、切割线定理

    第五章 概率初步

    1 概率意义:在大量重复试验中,事件A发生的频率 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,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。

    2 用列举法求概率

    一般的,在一次试验中,有n中可能的结果,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,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,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(A)=

    3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


    2021年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.docx

  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

    推荐度:

    下载
    ADADAD